
介紹
骨質疏鬆症是一種無聲無息的疾病,為一種全身骨骼疾病,特點包括骨頭質量減少,骨組織的顯微結構變差,造成骨骼脆弱,使骨折風險性增高。
骨質疏鬆的影響
-
骨質疏鬆症是國人重要慢性病之一,並無明顯臨床症狀,但會因輕微創傷而引發骨折及相關併發症,進一步造成功能障礙,甚至於影響病患的心理或引起死亡,嚴重影響病患的生活品質和生命
-
其中又以脊椎骨折和髖部骨折為最常見,國內研究指出50歲以上股骨頸男性骨鬆盛行率為7%、女性為12.1%,若以在腰椎、股骨頸和前臂至少有一部位符合骨質疏鬆症診斷為定義,前述盛行率男性為22.57%、女性為41.17%。髖部骨折常會引起在骨折後一年內死亡。
骨質疏鬆危險因子
-
臨床上通常將「骨質疏鬆症」分為原發型和續發型。原發型骨質疏鬆症可再分為停經後骨質疏鬆症和老年性骨質疏鬆症兩類。
-
與骨質疏鬆骨折相關的其他因素,除了性別、年齡之外,尚有身高、體重(BMI)、父母之髖部骨折病史、鈣元素之攝取量(維他命D之充足性)、跌倒、吸菸、喝酒、骨骼長度、骨代謝率等因素。
-
通常是多種因子造成,續發型骨質疏鬆症大都有其特殊病因,係由其他疾病引致骨流失所致,如服用類固醇、副甲狀腺機能亢進、甲狀腺疾病、性腺機能低下、類風濕性關節炎、腎臟疾病、肝臟疾病、糖尿病、骨折、腸道吸收不良等狀況所引起。
-
在診治男性骨質疏鬆症時,應注意續發性骨質疏鬆症的可能病因,才可以避免延誤病情。這些諸多因素,多被列為世界衛生組織骨折風險評估工具(FRAX)的項目。
骨質疏鬆診斷
-
目前以測定骨密度為主要診斷根據,雙能量X光吸收儀被視為診斷骨質疏鬆症的黃金標準,可以用來測量身體的任何地方,但是通常使用於腰椎及髖骨處檢查部位包括全髖部、股骨頸、腰椎,若前述部位皆未能適用時,可採用橈骨遠端三分之一部位來測量
-
判定標準為:骨密度T值大於-1者正常;骨密度T值小於-1,但大於-2.5者,為骨質不足(osteopenia)或稱為低骨量(low bone mass);骨密度T值小於-2.5者為骨質疏鬆症
-
另外,使用超音波來量測聲波在骨骼中傳遞之波速及波衰減,已被提出作為一種非侵入式技術來評估骨質疏鬆症方法。目前只宜當做初步篩檢的工具且不建議做為追蹤治療的檢查工具。
骨質疏鬆評估與處理
-
骨質疏鬆症之預防與治療指引(非藥物類)
-
飲食
-
運動
-
生活型態
-
預防跌倒與護理
-
骨質疏鬆症的外科治療
-
骨質疏鬆症之預防與治療指引(藥物類)
-
鈣
-
維生素D
-
雙磷酸鹽
-
荷爾蒙
-
副甲狀腺素
-
鍶
-
抑鈣激素
-
細胞核kB受體活化因子配體抑制劑
-
中藥
骨質疏鬆注意事項
-
降低骨質疏鬆症病患的骨折率,乃是治療骨質疏鬆症的終極目標,骨質疏鬆症在適當診治後可予以防範,即使已發生第一次骨折,仍可有效防範第二次骨折
-
因此臨床上審慎篩選高風險族群,施以適當衛教,預防和治療措施,是當前骨質疏鬆症的防治重點。
亞洲人骨質疏鬆症自我評量表
-
十年骨折風險評估工具(fracture risk assessment tool, FRAX)可以提供實用的骨鬆性骨折預測,預測
-
全身性骨折風險數值小於10%或髖骨骨折風險小於5%則為低風險
-
全身性骨折風險數值介於10%~20%或髖骨骨折風險介於5%~3.0%則為中度風險
-
全身性骨折風險數值大於20%或髖骨骨折風險大於0%則為高風險
-
骨質疏鬆症自我評量網址
【撰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老年醫學科 林志學醫師 校閱/家庭醫學科 陳彥廷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