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
有天晚上楊伯伯忽然喊著肚子好痛、痛到受不了了,女兒趕緊把他帶到急診室,檢查之後才發現整個肚子裡都是糞便,醫生還說有些已經成了糞石了,追問之下才知道,楊伯伯排便不順已經很久了,常常一兩個禮拜才大一次…
介紹
便秘是一個常見的問題,但它其實並非為一個疾病,而是一個症狀。而雖然便秘在老年人較為常見,但不可視它為正常老化的過程。 每個人排便的頻率都不一樣的,不是一定要一天一次才稱為正常排便。有些人一天排便兩次,有些人兩天排便一次,這都可稱為正常。那要怎麼樣算是有便秘呢?一般臨床上最常使用的定義為一週解便小於三次。另外,有解便困難、解不乾淨、需用力解便、糞便過硬、甚至需要用手指頭幫助清出肛門口的糞便,都可稱為有便秘的症狀。
臨床症狀
由於便秘是大腸功能或結構上出了問題,因此症狀多為腸胃道症狀。其實有許多人便秘但無症狀,也有些人嚴重到肛門出血或噁心嘔吐。常見的症狀有: 一週解便小於三次
病因
便秘往往是多個問題共同造成的,但可以大致分為原發性與次發性便秘。
一、原發性便秘,可分為三類:
二、 次發性便秘 : 原則上與疾病或藥物有關:。
危險因子
老化本身不導致便秘的產生,但是老化所伴隨的多重疾病之發生與多重藥物的使用卻是便秘的危險因子。另外,咀嚼功能及味覺的退化,往往導致食物,尤其是膳食纖維與水分攝取不足。關節的退化與肌力的下降,甚至是本身帶有的其他疾病,都可能導致行動力下降,甚至是長期臥床。行動不便更可能進而造成不良的如廁習慣(如因無法去廁所,所以先憋著,久而久之就打亂正常排便反射)。以上問題都可能導致或加重便秘的情形。
併發症
太粗或太硬的糞便可能會導致排出時肛裂、肛門出血,或者痔瘡的產生。而過多的糞便堆積在腸子內則可能造成腹痛、腹脹、噁心嘔吐、甚至胃口變差無法進食等不適。
診斷及檢驗檢查
便秘的診斷是藉由臨床症狀搭配理學檢查,尤其是腹部與肛門直腸的檢查。當需要排除其他疾病時才會需要做相關的抽血與檢查。常見的檢驗檢查有;血球、血紅素、生化檢驗、甲狀腺功能、腹部X光、糞便檢查、直腸鏡、大腸鏡等等。
治療方法
如便秘為次發性的,則治療原則為處理原本的疾病,或停止造成便秘的藥物。而治療原發性便秘最好的治療方式則為非藥物性治療,也就是飲食、運動以及排便習慣的改變。藥物應使用於處理急性且短暫得排便困難,或者保留到非藥物性治療沒有效果時之慢性便秘所使用。切記,對瀉劑過度依賴,也是加重便秘的原因之一。
一、非藥物性治療
二、藥物治療,可分為幾大類藥物,使用前宜尋求醫師的協助挑選適合之用藥:
預防
便秘的預防只要把握好幾個簡單的原則即可:
什麼時候該尋求醫生的協助呢?
既然便秘似乎很常見、很普通,又往往可以靠自己生活習慣的改變而改善,那什麼時候才是需要尋求醫師協助得時候呢?
發現以下情形時,請記得要找醫師喔:
延伸閱讀
良好的排便習慣跟健康的飲食息息相關,但一旦便秘上身,也不要忽略它可能是腸子真正生病的症狀。除了要健康生活預防疾病以外,還要懂得定期篩檢,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觀念。
一、 健康飲食
二、 大腸篩檢
【撰文/中國醫藥大學樹設醫院 家庭醫學科 楊沛怡醫師 校閱/陳彥廷醫師】
Copyright © 2025 中亞健康網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