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
看著時間越來越晚,阿欽嫂是越來越擔心,「唉,老了就是這樣,連睡都睡不著。」果然,又是一個睜著眼卻無法入眠的夜晚,隨然身體很累,但就是睡不著,結果白天一直打瞌睡,整天精神都很不好…
疾病介紹
一、 老化會增加睡眠障礙的發生機率,廣義的睡眠障礙包含一般原發性失眠、其他原發性失眠以及次發性失眠。
二、 慢性失眠的老年病人原因通常複雜,下原發性失眠診斷前,要排除是否有次發性失眠的原因。
失眠的影響
一、隨著老化,整個睡眠覺醒週期提前,晚上上床睡覺時間提早,凌晨三、四點可能就起床再也睡不著,而且入眠期增長,淺層睡眠期增加,深層睡眠期減短,快速動眼期也縮短,並且在睡眠過程中常常覺醒,造成整個睡眠效率的降低,使得白天小睡的需求可能增加。
二、首先要澄清的是,對睡眠的需求及滿意度每個人都不同,“沒有睡到一定時數就會影響健康”的觀念是錯誤的。
三、不可諱言,低落的睡眠品質會造成注意力不集中、惡化認知功能下降速度進而影響到生活品質
四、而藏身在失眠問題背後的:憂鬱及焦慮等精神疾患、藥物使用問題、泌尿系統問題、心血管疾病、慢性疼痛,這些所謂的”失眠共病症” 則是可能危害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最大元凶。
危險因子
一、老化本身就是危險因子,40%-50%老年人有慢性失眠的問題
二、其他危險因子包括女性、慢性疾病、多重用藥、上述共病症如心臟血管疾病、肺部疾病、夜尿、關節炎、憂鬱症等。
診斷
一、依照「精神疾病診斷統計手冊 - 第四版」(DSM-IV) 的診斷標準
二、失眠型態概分為三種:
評估與處理
一、詳細的藥物、身體、心理、物質使用以及睡眠時間、特色、失眠嚴重程度問診才能抽絲剝繭,找到可能的原因,透過睡眠日記的記錄,也能夠提供很好的資訊。
二、目前國內針對失眠的治療仍以藥物治療為主,而老年族群在安眠鎮靜劑的使用率更是各個族群中最高。但是這類藥物使用仍會伴隨著許多問題:是否需每天使用?是否會產生耐受或依賴?停藥後是否會產生反彈性失眠?藥物本身是否會產生副作用?
三、針對老人族群,除了建議選擇低劑量、短效安眠藥物之外,最重要的是強調”認知行為治療” 或是”藥物治療必須搭配認知行為療法” 這種以”非藥物治療為主”的觀念。
四、所謂的“非藥物治療”包含了睡眠衛生的衛教,刺激控制療法,睡眠時間限制法,認知行為治療,以及其他輔助的光照療法、放鬆技巧的訓練等。對於老年族群,筆者提出睡眠衛生的十大原則供參考:
注意事項
一、將近一半的老年人口有睡眠障礙的問題,除了老化和賀爾蒙改變等原因外,要小心是否合併其他病痛發生,如慢性下背痛、女性更年期睡眠障礙、男性攝護腺肥大導致夜尿、腿部不寧症和肢體抽動症,而導致睡不好,另外類固醇、心臟病藥物、支氣管擴張劑等也會有失眠副作用,應找出相關原因。
二、此外許多老年憂鬱症的患者通常不會主動表達憂鬱情緒,反而是以身體不適,失眠等為主訴,因此遇到家中長輩有失眠的問題,還是要提高警覺。
【撰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家庭醫學科 張嘉容醫師 校閱/陳彥廷醫師】
Copyright © 2025 中亞健康網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