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眼瞼成形手術 美觀與功能兼具

撰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眼科醫學中心 眼整形科 張丞賢主任

上眼瞼負責保護眼球,必須能張開能闔上。上眼瞼張開時要開得夠大,以免遮住視線,並且一般人總認為眼睛要大才好看;同樣的,上眼瞼闔上時也要能夠密合,以免角膜暴露而乾燥破皮。此外,眼瞼緣有睫毛保護眼皮,可防止異物入侵眼球,但是眼睫毛又可能因為各種病理機制,譬如眼瞼內翻而導致睫毛刺傷角膜。綜上所述,上眼瞼成形手術可說是兼顧了美觀與功能。

上眼瞼成形手術 美觀與功能兼具

控制上眼瞼的肌肉與神經 

上眼瞼的打開,需要仰賴提眼肌及苗勒氏肌的拉提,而主要功能是來自提眼肌,負責的神經則是控制提眼肌的第3對腦神經,以及控制苗勒氏肌的交感神經。眼瞼的闔上來自眼輪匝肌作用,控制神經為第7對腦神經的顏面神經。 

眼輪匝肌的位置較提眼肌及苗勒氏肌外層,緊貼於表皮層下方。提眼功能的肌肉位在較裡層,苗勒氏肌緊貼內層結膜,而提眼肌則位於其上方。從表皮進入眼瞼,必須經過皮膚及皮下組織,找到眼輪匝肌,接著打開隔膜,撥開油脂,便能見到提眼肌。 

以手術修復失能的提眼瞼 

上眼瞼成形手術的基本要件就是維持及修復失能的提眼肌,測定項目包括瞼緣瞳孔中心距離及提眼肌功能,若是提眼肌功能不良(譬如低於10毫米),這時必須注意瞼緣瞳孔中心距離不能拉太高,以免產生嚴重閉眼不良而致角膜破皮。假若提眼肌功能有10毫米以上,瞼緣瞳孔中心的距離就可以恢復到正常的4-5毫米。反之,當提眼肌功能低下(不足4-5毫米),眼瞼肌縮短還不一定能讓眼皮張得夠大,就必須連結上額肌,利用抬眉及抬額來拉高眼瞼。

連結上額肌可以是借助肌腱串聯,也可以把上額肌肉直接拉下到眼瞼縫合,肌腱則可取自大腿的闊筋膜。為了避免取肌腱造成的傷口,也可以使用人工合成的肌腱。但是外來物的移植,有可能產生排斥的肉芽組織甚至感染,排斥現象有可能在手術後數年才發生。 

修復提眼肌或增強提眼肌功能的手術,可以經由表層皮膚切口進入,也可以從裡面經過結膜切開進入。若是後者,當然表皮不會有傷口疤痕,但是如果病人有多餘的皮膚及油脂需要割除,就必須由表皮切入才能進行。經結膜切開來修復的手術,也可以採取簡易的方式,將結膜及苗勒氏肌夾取一段逕行切除,唯此方式只能矯正輕微的眼瞼下垂,且術中難以調整術後眼瞼提升的高度。 

最常見的幾種上眼瞼手術 

上眼瞼成形手術在東方人最常要的結果就是雙眼皮,要達成這個目標,通常需要將提眼肌與表皮做連結,讓病人在睜開眼睛的同時,能夠拉出一條上眼皮的皺摺,亦即所謂的雙眼皮。其實很多東方人並非沒有雙眼皮,只是這個摺痕接近眼瞼緣,所以不容易顯現,另一方面也因為東方人上眼皮的皮下脂肪位置低,所以把提眼肌與皮膚的連結也拉低到接近瞼緣。 

除了雙眼皮手術以外,上眼瞼成形手術還包括眼皮鬆弛、眼袋突出、睫毛倒插及眼瞼下垂,手術也可同時矯正以上幾種狀況。 

● 眼皮鬆弛 

嚴重的上眼皮鬆弛,即使提眼肌沒有下垂,也會影響視野。通常可以在局部麻醉下切除多餘的皮膚,但要小心如果眼皮切除過多,將導致眼睛難以閉合。 

● 眼袋突出 

上眼皮有兩個脂肪眼袋,形成原因是隔膜組織鬆弛無法將油脂往後壓住,反而往前往外突出,雖與年齡增加有關,但也有遺傳因素。上眼皮的眼袋可沿著雙眼皮切開,打開隔膜取出,手術需注意止血,血流不止尤其容易發生在術後,若血液深入眼窩深處壓迫視神經將造成失明。 

● 睫毛倒插 

上眼皮的睫毛一般是排列成3束,有些人的睫毛較多束且長短不一而排列紛亂,以致經常眼紅溢淚。拔除睫毛只能暫時治標無法治本,這時可利用雙眼皮手術的方式及原理來矯正上眼皮,將多餘的皮膚稍微修剪,並藉由提眼肌往上拉的力量,使眼瞼睫毛外翻。 

● 眼瞼下垂 

眼瞼下垂的原因複雜,可分先天性與後天性,先天性又可分為單側或雙側下垂。醫師在治療前會先測試評估提眼肌的功能是否良好,先天性的眼瞼下垂多屬提眼肌肌肉發育不良,導致提眼功能不佳,眼瞼的活動性降低,不上也不下,往上看不上去,往下看又吊住下不來,要闔眼也不完全。治療方法可採提眼肌縮短術或將上眼瞼以肌腱懸吊於上額肌。

眼瞼下垂還必須根據病史來判斷是不是重症肌無力所致,若是重症肌無力,必須以藥物治療,只有在藥物治療無效時才會考慮手術。後天性的眼瞼下垂,原因除了老年性的自然退化,還包括外傷性提眼肌斷裂、神經麻痺、眼底骨折、眼部腫瘤等,要依據不同原因來採取不同的治療方式。

上眼瞼形成術的重點

施行上眼瞼形成術,首先必須了解上眼瞼動態機能,尤其是提眼肌功能的掌握與維持。年輕化的修飾包括眼皮切除及眼袋去除等,可使眼皮緊緻,但眼皮切除不能過度,否則眼睛會無法合攏。 

兩眼的對稱性也是手術進行時必須注意的重點,兩眼的組織構造可能原本就不相同,上眼瞼手術的手術部位雖在眼瞼,不過仍要注意眉毛兩側是否對稱等高。對於上額眉毛嚴重下垂者,必須輔以上額頭皮拉皮手術才能有效矯正眼瞼下垂。

資料來源 : 中國醫訊第188期


Copyright © 2024 中亞健康網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