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職業初衷】
黃醫師是我們中醫大畢業的學生,過去曾在長庚體系醫院待了將近20年,在因緣際會下受邀到本院任職。擁有雙執照的黃醫師憶起職業初衷,起初是從事西醫職業,後來深受老師的影響,因此轉至中醫方面的研究。
【淺談中醫與西醫的差別】
中醫講的是辨證論治,主要從症狀上來看,例如這個病它有不同的症狀,而西醫講的是病,指的是真正的病因,如病毒感染、細菌感染,確定病理的原因,因此當我們在教學中或是看病的時候,都希望把病與症做互相結合,從中醫的哲學理念看問題,另一方面運用現代科學的研究,亦是現在常見的中西醫結合的概念,黃醫師說這是一種以現代科學引用到中醫哲學的學問,融入更多元,認識更廣,也比較不會誤了病人。
【服用中西藥需間隔多久呢?】
同時服用中西藥的病人,相信大部分都會擔心藥物上會不會互相干擾而影響藥效的問題,黃醫師建議至少要間隔1個小時,不要同時服用,避免藥物使用上產生交互作用。其實中西藥之間是有可能會受影響的,但這是一個需要很長的時間並且很多人去做的研究,從多點多面向的觀點探討出這個問題,所以黃醫師覺得現代的中醫應該也要走向一個實驗、科學化的證據醫學,其實過去中醫也是一種證據醫學,也許不叫證據醫學但它叫經驗醫學,指的是古人代代相傳的經驗,它或許不像現代科學講得是精準的數據,然而隨著時代在走,科學在進步,我們在古人的經驗醫學基礎上應該要再加上證據醫學,證明這些東西是否存在或是否有效。
【中醫的診斷學 – 四診】
中醫基本上是以「四診」為主,指的是:『望』、『聞』、『問』、『切』四種診斷方法,其實望聞問切在現代醫學也是有的,只是中醫比較特殊還有一個「診脈」,即所謂的三部九候,三部分為寸、關、尺,三指同時切按,分別採取浮、中、沉三種指力,如同西醫看脈搏的跳動一樣,這是有順序的,當一個病人走進來時一定要先望,看看病人的氣色,聽他的聲音,聞他的味道,問他的體況,最後才是切入把脈,這樣才是一個正確的中醫診斷。
【水煎藥與藥粉哪個比較好?】
一般人的認知中,水煎藥的效價會比較強,通常用在住院或是病情比較重的病人,會建議可以考慮使用水煎藥、中藥飲片做治療,但很多的病也不見得完全需要用到水煎藥,使用科學中藥(藥粉)也是很有效的,如:過敏、結石的病人,也可以利用中藥粉減緩病情而得到良好的改善,因此不論是水煎藥還是科學中藥,都需要經過醫師的判斷,按時服用才是最有效的選擇喔!
【秋冬來報到,我們該如何預防及做好養生保健呢?】
隨著天氣轉涼,過敏、氣喘、心血管疾病、痠痛等,這些都是秋冬常見的疾病,中醫強調的是扶正固本的概念,一種提升改善免疫力的做法,透過自身免疫調解,達到抵抗外來的萬物,如外邪,在西醫的觀點可能說是病原體、病毒、細菌、黴菌等,而中醫的外邪涵蓋範圍很廣,即六淫之辨,指的是風、寒、暑、濕、燥、火,這是一個環境的變化,因為人是跟環境在一起的,當環境產生變化的同時,每個個體、生物體都會受到影響。
例如過敏,在秋冬的時候第一個要注重保暖,再來就是盡量避免接觸到過敏原,經過黃醫師長年的觀察,像過敏性鼻炎、氣喘這類型的病人都比較偏向氣虛的體質,所以在秋冬的時候,調藥上可能會稍微偏向補氣一點的藥材,如黃耆、枸杞、紅棗,有些人當然也不完全只有氣虛,每個人的體質不一樣,也可能引發其他症狀,有的人使用太過於溫補容易化燥,吃完口渴火氣大,所以最好還是要根據醫師的指示來判斷,因為每個人的體質基本上會有他的不同,所以在不同的體質下所使用的處方用藥自然也會不一樣。最後,黃醫師還是要提醒大家,保持正常的生活以及規律的運動才是良好的預防保健喔!
最後修改日期:2017-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