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風處置與輔助療法

淺談中風處置與輔助療法

中風的分類可以複雜也可以簡明扼要。大致來說,可先分為出血性與梗塞性中風。年長的出血性中風患者往往必須考量是否存在高血壓、血管瘤等因素,或者腦血管類澱粉化(amyloidosis),年齡較輕甚或是小孩子則必須要考慮動靜脈畸形等等。出血性中風的症狀常常會有頭痛的表徵,之後伴隨運動或感覺上的缺失。缺血性中風粗分為梗塞性(thrombosis)與栓塞性(embolism)等。如果病友入睡前安然無恙,一覺醒來出現半邊無力等神經學症狀,則較傾向於梗塞性中風。如果病友在上班過程中,突然被夥伴注意到半邊臉歪、說話能力出現問題以及肢體無力等等,則傾向栓塞性中風。此類病友則必須要仔細檢視過去病史,看有無心律不整等因素。

當病友被送達急診室處置時,家屬會病人若能精確的給予醫療人員過去病史,將能爭取時間以供醫師採取緊急作為。若是出血性中風,則由神經外科醫師依專業判斷決定開刀與否,若此時血壓較高則需要斟酌予以降低血壓。若是缺血性腦中風,且能非常準確地判定發病的時間點在三小時以內,則再評估病人各種狀況與影像學的灌流表現(例如:使用電腦斷層或磁振攝影檢視梗塞區域的灌流情形),在沒有絕對禁忌症的情況下可以考慮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tPA)來使缺血處重新灌流,並且斟酌給與點滴疏注以增加腦部灌流量。

在此類急性期,多數病人可能會開始有吞嚥困難等問題,此時醫師們多半會建議要放置鼻胃管。許多家屬與病友相當反對此一處置,其實很容易讓病友深陷更大危機之中。吞嚥的困難往往會造成嗆咳以及食物吸入肺部的問題,病友若因害怕進食則往往易因飲水量大減而出現再次中風或症狀惡化等問題。若病友不顧一切的進食,則易出現肺炎乃至更嚴重的敗血性症狀,除了威脅生命外,易會因為許多併發症而減慢了復健介入的時機。鼻胃管與氣切管都背覆了相同的惡名,讓許多家屬害怕放上去後就拔不下來。然而實際上並非如此可怕,只要知後經過專業醫療人員仔細評估進食的狀況、時間、質地、與總量都合宜,鼻胃管及可與以拔除。而且許多老人家原本就開始有因為年齡增長與退化造成的吞嚥問題,這些狀況特別容易因中風等因素而加速惡化,往往會在清流質以及藥丸、膠囊的吞服上出現問題,所以更需要有適當的管路以提供醫療團隊給與精準的處方。

當急性期過去後,病人後續若仍存在神經學上的問題,比如肢體無力、吞嚥問題、語言的問題等等,此時復健醫療團隊的介入就格外重要。在肢體無力或者有些病友出現的半側忽略、平衡障礙等問題,在復健科醫師精準地依照各式評估量表給與分級判定後,將能準確知曉復健前後的進步程度,以及和治療師們討論是否修改復健處方來幫助病友。物理、職能與語言治療部份除了翻身、轉位、運動處方、輔具給予、電刺激技術、不同學派手法治療外,近年來許多新科技的引進比如機器人輔助設備、懸吊系統、經顱電刺激術、貼紮術、虛擬實境等方式,都可以協助醫病雙方,使復健過程的效益提高而人例的負擔減少。

而近年來除了隨著醫療的發展,許多新型藥物的引進比如肉毒桿菌素、注射幫浦植入等等,都能使副作用的影響降低,而治療的成果提升。傳統西醫藥物治療調整外,以中國醫藥大學的團隊為例,特別著重於針灸、中藥調理等合併治療,亦頗受病友與家屬肯定。然而必須強調的事,一般不建議自行從外面攜入中藥或草藥,一來成份難以掌握,不曉得會不會產生交互干擾,二來會使醫療團隊不知道如何去溝通與調整這些額外的處方,反而可能造成病人的傷害。

最後,必須要讓病友以及家屬明瞭,腦部一旦受損就往往難以完全恢復,只能藉由各種醫療處置與復健療法減少障礙,剩下的就得靠自身的修復來改善。所以過度的期待不一定是好事,而採用各種偏方與未經實證檢驗的療法除了有不當花費的疑慮外,對於病人的狀況恐怕也不盡然能予以改善。

【撰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復健部 吳威廷醫師】


Copyright © 2024 中亞健康網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