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心之始 卸下肚子的游泳圈

所謂肥胖,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為「人體內堆積過多的脂肪組織,已達危害健康的程度」。然而檢測人體脂肪組織的總量或分布位置有其困難,若要以精確如全身電腦斷層掃描(CT)、核磁共振(MRI)或雙極X光攝影(DEXA)來取得人體組成,畢竟耗資龐大,也無法廣為使用,經過許多大型研究找到另兩種測量方式來偵測肥胖:

  1. 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計算方式為體重(kg)/身高2(cm)2),依我國衛生署的定義,24≦BMI<27為過重,BMI≧27為肥胖。
  2. 腰圍,男性腰圍≧90 cm、女性腰圍≧80 cm,即稱為中央性肥胖(又稱腹部肥胖)。早在1996年,WHO就將肥胖定義為慢性疾病。

冠心症患者半數以上體重過重

冠狀動脈性心臟病(簡稱冠心症),包括心肌梗塞及心絞痛等,長年占據國人十大死因前幾名。根據美國心臟學會(AHA)及美國心臟學院(ACC)研究,其危險因子分為3大類:主要危險因子(包括高齡、高血壓、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過高、糖尿病、抽菸、總膽固醇過高及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過低),條件危險因子及誘發危險因子(腹部肥胖、身體活動不足、早發冠心症家族史等)。縱觀這些危險因子中,肥胖本身就會增加高血壓、糖尿病及血脂異常的風險,因此許多研究甚至指出肥胖很可能是引發冠心症的獨立危險因子。

一項研究以5000多名不曾有冠心症病史的英國中年男性為對象,研究發現,在高危險族群(定義為未來10年內罹患冠心症的風險高於15%)中,體重過重、肥胖(及腹部肥胖)引起的風險,比重超過4成。而另一個歐洲大型研究則發現已有冠心症的人們中,超過一半以上是處於過重或肥胖狀態。

肥胖將使死亡率至少增加2-3倍

不僅如此,一篇發表在2006年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研究,以超過52萬名50-71歲的美國人為對象,自1995/1996年起,進行為期10年的世代觀察,結果發現BMI與死亡率呈現U型關係,體重過重(BMI界於25.0-29.9)會增加20-40%,肥胖(BMI≧30)則會增加至少2-3倍的死亡率。如此看來,不管是已有併發症的肥胖或沒有併發症的肥胖,長久下來對健康的危害都是顯而易見的。

減重雖有不少困難的關卡,但許多研究都指出,只要減少5-10%的體重,就能有效改善健康狀態。以減重計畫裡不可或缺的運動來說,中等強度的運動,每次10分鐘、1天30分鐘、每週150分鐘,便可以為健康加分。

當我們打算卸下肚子周圍的游泳圈時,才是真正「護心計畫」的開始!

【撰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家庭醫學科 主治醫師 徐華穗】


Copyright © 2024 中亞健康網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