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看!這些人不能外食...
字體:

經腎動脈自主神經阻斷術治療頑固型高血壓

近年來,隨著人口結構日益高齡化,許多老化慢性疾病,對整體社會健康與經濟負擔的影響日益加重。在這些慢性病中,尤其是高血壓,是對民眾威脅最大,卻又最容易被忽視的隱形殺手。根據流行病學研究,大於60歲以上的族群,有超過60%以上罹患有高血壓;70歲以上高血壓的比率,更高達七成至八成。我們可以說,只要活得年齡夠長,高血壓幾乎是無法避免的一項健康威脅。高血壓之所以可怕,在於雖然大部分沒有症狀,但若長期沒有適當控制,會大幅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一般而言,只要血壓超過115/75 mmHg以上,每升高20/10 mmHg,則心血管疾病,包括中風、心肌梗塞…等而死亡的風險便會加倍。在發展中國家,約50%的心臟病及超過60%的腦血管病變都與高血壓有關;在國內,高血壓也常年高居國人十大死因之一。相反地,若能好好控制血壓,只要收縮壓每降低2mmHg,便能降低7-10% 心血管疾病或中風的風險。因此,如何將血壓適當地控制,減少後續心血管疾病所導致的社會財政負擔,可以說是未來公共衛生的一項重要課題。

傳統上,關於高血壓的治療,不外乎生活型態的調整與藥物治療等方向。在生活型態調整方面,包括飲食鹽分限制、戒菸、與運動…等,對血壓的控制都有幫助;在藥物治療方面,目前市面上已經有非常多的藥物可供臨床醫師選擇搭配,包括利尿劑、鈣離子阻斷劑、乙型阻斷劑、血管張力素轉化酶抑制劑…等。但往往結合了上述飲食、運動、與藥物等治療後,患者血壓能達到目標值, 即一般人小於140/90 或高危險群小於130/80毫米汞柱, 其比例仍非常不理想。探究治療效果不彰的原因,包括血壓測量方式不正確、沒有遵照醫囑服藥、藥物醫囑不適當、或有其他內科疾病造成次發性高血壓等。但即使針對上述原因調整治療,還是仍然有約15%的患者,在服用三種以上的降血壓藥物後,依然控制效果不良,我們稱之為頑固型高血壓。在過去,這類病患一方面由於血壓無法獲得有效控制,心血管風險與死亡率因而大幅提高;另一方面也因為往往接受多種且大量藥物治療,與藥物相關的不良反應或交互作用也顯著增加。

但近年來,一項突破性的治療技術,也就是所謂「經腎動脈自主神經阻斷術」,為這類頑固性高血壓患者的治療,帶來一線新的曙光。其原理是基於過去的研究發現,高血壓的形成,和人體交感神經系統有密切相關性:透過大腦與體內交感神經系統之間的交互活化,會造成週邊血管收縮、動脈硬化、腎臟水分與鹽分吸收增加、心臟肥厚…等現象,進而造成血壓增高,甚至導致心臟衰竭(圖一)。因此,早在上個世紀40至50年代,便曾有嘗試以外科手術等激進方式,針對頑固性高血壓患者,切除中樞交感神經來治療。而術後初期,的確在血壓的控制方面得到大幅的改善,但由於手術本身合併有相當多自律身經失調併發症,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因此這項方法逐漸被醫界所淘汰。所幸近年來突破性的研究發現,聯絡腎臟與大腦間的交感神經,主要是沿著腎動脈外膜走向進入到腎臟實質,因此可利用特製導管,由大腿股動脈進入腎動脈內,再利用低功率電流所製造的熱能破壞沿血管壁所環繞的交感神經 (圖二)。


血壓上升(圖一)腎動脈自主神經阻斷術(圖二)

如此一來,能夠有效降低血壓,並避免傳統手術所帶來的併發症;此外和開刀相較之下,手術時間明顯縮短,一般只需40分鐘至一個小時,且傷口小、術後恢復較快。根據目前國外臨床試驗的結果,針對153位頑固性高血壓病患,經腎動脈電燒追蹤兩年後,平均血壓可顯著降低30/14 mmHg,且僅增加兩例局部血腫或股動脈假性動脈瘤之術後併發症。再者,受試者的腎絲球過濾率術後維持穩定,表示這個術式並不會影響腎功能。

近年來,基於上述良好療效與安全性,「經腎動脈自主神經阻斷術」在世界各地應用的普及率已經越來越高,而臨床上所觀察到的療效與安全性,和先前的研究也都顯示出相當的一致性。而國內衛福部已於今年四月份核准這項治療在臨床的應用,目前全台各大醫學中心也開始陸續引進這項嶄新的技術。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則已在今年9月13日,完成第一例腎動脈自主神經阻斷術,手術過程順利,術後病患恢復良好,沒有併發症。因此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心臟科醫師,現在也開始針對適當病人,積極評估這項手術的適切性,相信在未來能夠利用這項新技術,造福更多頑固性高血壓患者,以降低心血管併發症的風險,並進一步減少因而衍生的社會成本與醫療資源負擔。  

【撰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心臟血管內科 王宇澄醫師】

醫師門診時間

【誠心提醒您,本網站內容無法取代醫師的治療。如遇疾病問題,請您盡速就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