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看!這些人不能外食...
字體:

冠狀動脈氣球擴張與支架置放術

冠狀動脈介入治療
動脈粥狀硬化在早期被發現時,可藉由藥物和改變生活作息控制,如運動、改變飲食或戒菸等改善。但若一或多條冠狀動脈阻塞程度超過50%,就需利用心導管介入治療的方式,來達到血管擴張與重建血流的目的。

導管介入的方式,基本上和診斷性心導管的方式相似,也是經由手腕橈動脈或腹股溝股動脈穿刺,將氣球導管順著動脈,引導進入冠狀動脈血管病變狹窄處,再將氣球充氣擴張,膨脹的球囊,將積聚造成阻塞的脂肪斑塊擠向血管內壁,因而擴大血管內徑,以增加血流的暢通。其手術成功率約百分之九十;但據統計資料顯示,大約有50%的病患在接受氣球擴張手術後3~6個月,再做心導管檢查,發現有血管再度發生狹窄的現象。另外重要的是有5-8%單純接受氣球擴張的病患,在擴張術過程中會有嚴重血管內膜剝離,而造成急性血管阻塞的緊急危險。這些有剝離的病患有百分之六十以上需要緊急外科開刀作繞道手術,並有可能併發心肌梗塞或死亡之危險。

因此在適當的病人,金屬血管支架置放,能降低接受血管成形術後血管再狹窄與血管內膜剝離的機率,且不須外科開心手術,讓心導管的成效更好。金屬支架目前主要由鈷鉻合金或不鏽鋼製成,使用的尺寸也須看動脈管徑而定。支架先由氣球導管攜帶血管支架到達血管堵塞處,將氣球擴張以展開支架,擠壓動脈管壁上的斑塊來擴張動脈內徑。隨後將氣球回縮移出血管,支架被永久置放於血管內,如同鷹架班支撐動脈壁上的斑塊,保持動脈通暢。

目前冠狀動脈金屬支架大致上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健保給付的一般金屬裸露支架,短期的成效與藥物支架相同,但以長遠統計來看支架內再狹窄高達 15-30%。 第二種是藥物釋放型血管支架,是一種塗覆藥物的血管支架,設計在血管支架表面將藥物直接且穩定的釋出到血管壁,而其藥物能有效的預防血管內的再狹窄。藥物的劑量以及釋出的速率,都經過審慎的評估,所以可以不影響癒合的情形下,同時預防再狹窄,也就可以有效降低再血管支架置入後再次進行治療。一般而言,目前市面上的藥物支架,多半可以將支架內再狹窄的比率,降低至10%以下。不過,塗藥支架的的定價通常較昂貴,健保雖然有部分負擔補助,病患仍須自行負擔一定比例的自費金額。因此在接受心導管介入治療前,病患或家屬應該在審慎考慮經濟狀況後,充分與您的醫師討論病患適合置放的支架種類。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置放一般裸金屬支架或藥物支架,都建議要固定服用阿斯匹靈與保栓通兩種抗血小板藥物一段時間。若沒有規則服用藥物,反而會增加支架內血栓形成的風險。因此病患在接受冠狀動脈支架置放後,務必要和醫師配合,定期回診並服用藥物,才能將風險真正降至最低。 

冠狀動脈介入治療

【撰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心臟血管內科 王宇澄醫師】

醫師門診時間

【誠心提醒您,本網站內容無法取代醫師的治療。如遇疾病問題,請您盡速就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