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的醫學美容,給妳健康自然美
字體:

消化性潰瘍

消化性潰瘍

消化性潰瘍,現代醫學看來是胃酸侵蝕胃或十二指腸所形成的損傷,難以根治,且常反覆發作,併發症如腸胃出血(吐血、排瀝青便、黑便或糞便潛血反應)、胃出口阻塞(胃脹、嘔吐)、腸胃穿孔。追究其致病原因包括胃幽門螺旋桿菌、菸酒、壓力、胃酸和胃蛋白酶、服用藥物(如抗發炎性非類固醇類止痛藥、阿司匹靈及類固醇)、燒傷、外科手術等。

一、診斷

以中醫觀點來看認為消化性潰瘍的病變在胃,與肝脾關係密切,病因有寒、熱、飲食不潔、勞倦、木鬱、血瘀等,導致脾胃氣機壅滯、升降失常與氣鬱血瘀而痛作。

二、中醫辯證依診斷區分

潰瘍病在臨床上常見的症候有「肝胃不和」、「脾胃虛寒」兩大類。 治療方法,以內治法為主、針灸療法為輔。

  1. 肝胃不和:常是脹痛,牽連協肋不舒,伴隨打嗝頻繁,放屁則脹痛減輕,常因情緒起伏或壓力而誘發或加重。
  2. 脾胃虛寒型:兩者常因空腹、飲冷、吹冷風而更痛,熱敷、飲溫水、按壓、彎腰緊縮、進食可減緩疼痛,會覺得吃東西沒有味道,嘔吐物呈清水樣,倦怠無力,四肢冰冷,大便軟糊不成形。

三、藥物治療

(一)對「證」下藥

中醫除根據體質因人而異治療外,亦可依據現代藥理酌加藥物加強療效:

  1. 肝胃不和:使用四逆散加味、或柴胡疏肝散等加減。
  2. 脾胃虛寒型:使用黃耆建中湯、安中散、附子理中湯等加減。

(二)「症狀」下藥

  1. 減少胃酸分泌:甘草、柴胡、大黃、黃連、延胡索等。
  2. 制酸:烏貝散、煅瓦楞子等。
  3. 止血:大薊、地榆、茜草、側柏葉、藕節、白芨等。
  4. 止血、止痛:五靈脂、三七等。

四、神來一針

  • 主穴:中脘、內關、足三里、曲池。
  • 備用穴:三陰交、肝俞、胃俞、太沖、內庭。以上穴位都用中等刺激。
  • 耳針療法:取胃點、交感點、皮質下區、腹部、十二指腸點、神門。

五、養生食療

1.肝胃不和

  • 佛手粥:佛手20克,大米100克,冰糖少許。佛手煎湯,去渣備用。大米煮粥,粥熟後加冰糖少許,並加入佛手湯,稍加熱即可食用。每日2次。
  • 金橘豬肚湯:金橘根30克,豬肚150克,食鹽及調料適量。金橘根洗凈,豬肚冼凈,切成條塊,加清水以文火燉煮至湯稠汁濃,加入食鹽及調料,飲湯,食豬肚。

2.脾胃虛寒證

  • 砂米粥:砂仁5克,大米100克。大米煮粥,砂仁研成末,待粥熟時加入,再稍煮即食。
  • 羊肉粥:羊瘦肉250克,大米適量。羊肉切小塊煮爛,再與大米同煮粥食之,每日早、晚各1次。

六、日常保健

本病容易復發,故應堅持長時間服藥治療。日常調養需注意:

  1. 保持精神愉快。
  2. 飲食宜三餐正常,少量多餐,多咀嚼,避免偏食,食物要溫軟營養易消化,適量。
  3. 食物要避免辛辣、油膩、咖啡、濃茶等刺激物。
  4. 禁煙、不可酗酒。
  5. 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三餐宜定時定量,避免飲食偏食。
  6. 少食易生痰或促進胃酸分泌的食物、難消化的食物。
  7. 避開不容易消化的食物(如:粽子、年糕、湯圓、糯米、飯糰...等),不論是寒性瓜果、蔬菜或辛辣、燥熱、有刺激性的食物都儘量少吃。如寒性瓜果、蔬菜或辛辣、燥熱、有刺激性的食物都儘量少吃。
  8. 情緒宜穩定,要適當的抒發
  9. 不擅自服用未經醫師診斷開立的不明胃藥、止痛藥或是抗生素等,對潰瘍病的發作和惡化有影響,應避免使用。

【撰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中醫診斷科 林宏任醫師】

醫師門診時間

【誠心提醒您,本網站內容無法取代醫師的治療。如遇疾病問題,請您盡速就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