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咳不癒有救了!
字體:

脂漏性皮膚炎

脂漏性皮膚炎

脂漏性皮膚炎是一種發生在脂漏區的慢性炎症性皮膚病。中醫則依據其症狀表現,主要屬於「面游風」、「白屑風」等範疇。

一、診斷

脂漏性皮膚炎多見於皮脂分泌旺盛的青年人和成年人,男多於女。以中醫觀點來看,總因血熱當風、濕熱內蘊或過食肥甘厚味,而致皮脂溢出,皮膚油膩性的發疹和脫屑而成本病。

二、症狀

1.風熱血燥型:

黃紅色斑疹,乾性鱗屑、頭部有大量灰白色秠糠樣鱗屑,甚則堆成片,毛髮易落,伴輕度搔癢。舌紅、苔薄白、脈細數或弦。

2.濕熱鬱結型:

紅斑,皮損表面糜爛,滲液有黃色油膩性痂皮,口苦、納差、大便秘結、小便黃赤、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數或滑數。

三、治療

對症下藥:

  1. 風熱血燥型:消風散加減,功效:清熱涼血、袪風。
  2. 濕熱鬱結型:瀉黃散加減,功效:清熱利濕。

四、保健補帖

(一)穴位妙手(針灸處方):

曲池穴、三陰交穴、血海穴、太衝穴等,可以幫助皮膚代謝,經由穴位按摩或是穴位針灸,能加強改善皮膚狀況。

(二)養生食療

首先宜嚴格限制油脂和糖類食物,忌飲酒和辛辣刺激性食品。

  1. 風熱血燥型:薄荷茶飲。
  2. 濕熱鬱結型:綠豆薏仁湯。

(三)藥方介紹

  • 消風散

說明: 在《外科正宗》《儒門事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等醫藥著作中均有記載。原方用於皮膚疹出色紅,或遍身雲片斑點,搔癢。現代藥理證實消風散具有抗過敏及免疫抑製作用,且當歸、生地能夠增強複方的整體效應。

成份:   防風、荊芥、當歸、生地黃、苦參、蒼朮、蟬蛻、胡麻仁、知母、石膏、木通、甘草、牛蒡子等。

功效: 疏風養血,清熱除濕。風疹、濕疹。皮膚疹出色紅、瘙癢,抓破後滲出津水。

主治: 本方善治各種頑固的皮膚病、濕疹、蕁麻疹、汗疹(痱子)、皮膚發癢症,以及容易在夏季惡化的皮膚病、神經性皮炎、過敏性皮炎、藥物性皮炎等。

五、中西醫結合治療,有什麼好處?

中醫根據病程前後變化情形所擬制的處方涵蓋範圍較為全面,可以從各個方向,調理身體內在功能的紊亂,兼可改善其他相關聯的症狀,但需要根據病症的轉變經常作調整。西醫的治療則對於部分較嚴重的患者或是需要緊急改善皮膚發炎狀態時提供協助,外用藥膏也可依病情需要選用,但部分治療也有可能的副作用造成患者的不適(如抗組織胺治療主要有止癢的功效,但可能的副作用包括嗜睡、頭暈等常造成患者無法耐受)。

中醫中藥治療最大的優點是無西藥抗組織胺類藥物的嗜睡、頭暈、口乾等副作用。因此依病情需要,結合中西藥口服/外用一起治療,標本兼治,截長補短,即可收到互補之效。同時在症狀的緩解期,也可以適當的結合中醫調理來減少日後反覆發作的機會。

【撰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中西醫結合科 詹雅閔醫師

醫師門診時間

【誠心提醒您,本網站內容無法取代醫師的治療。如遇疾病問題,請您盡速就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