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咳不癒有救了!
字體:

復健加把勁 針灸來逗陣

針灸

「針灸」與「復健」,一個傳統,一個現代;一個東方,一個西方;一個歷史悠久,一個則在近100年內蓬勃發展。這看似對立,實則互補的中西醫學。

千年針灸盛行不衰

針灸醫學起源於新石器時代,人們在使用石器時發現若以石頭按壓某些部位,可以緩解肌肉疼痛,這樣的石器被稱為「砭」。《說文解字》:「砭,以石刺病也」,是針灸醫學的第一步。其後,在各個朝代,我們可以看到許多文獻記載針灸治療疾病,最為人津津樂道者,莫過於《三國演義》中,華佗以針灸為曹操治療頭痛痼疾,雖然後世對華佗其人以及故事的真實性有所質疑,但我們知道,針灸在東方是經過千年考驗而流傳下來的醫學,是老祖宗寶貴的資產。 針灸的發展並非停滯不前,1996年,世界衛生組織(WHO)認可了64種針灸適應症,分為9大系統:神經內科、運動、呼吸、腸胃、泌尿生殖、婦科、五官科、皮膚科、小兒科。各國學者亦發表了許多針灸實證醫學的論文,探討針灸治療疾病的機理,各式特殊針具亦不斷改良,如小針刀,埋線,眼針等等。

針灸與復健的交會

當中(針灸)西(復健)醫學合作,會迸出什麼樣的火花?當許多疾病範疇推廣中西結合,例如改善腦中風病人的肢體感覺與運動功能,促進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品質。(健保局亦針對腦中風患者,提出「腦血管疾病之西醫住院患者中醫輔助醫療試辦計畫」)。另外,像是顏面神經麻痺、退化性膝關節炎、頸椎腰椎疾患,腕隧道症候群、媽媽手、五十肩、腦性麻痺等疾病,都有許多治療成功的案例。看到原本憂愁的患者笑逐顏開,對我們來說就是最大的鼓勵。

中西合治實例分享

舉周邊性顏面神經麻痺患者為例,患者可在復健區由醫師診治後,接受復健相關治療(如:電貼片)與臉部肌肉按摩等衛教,接著再到同樓層的中醫診間報到,由針灸科醫師進行望聞問切來判斷病情。按中醫觀點,周邊性顏面神經麻痺的原因,多為病邪侵襲陽明、少陽脈絡,以致經氣阻滯、經筋失調。治療方式有針灸、電針、紅外線儀、頻譜儀、中藥、按摩。

韓國最近流行針灸美容,其原理為依照臉部肌肉走向及皮膚紋路,施以針灸來促進肌肉的收縮或放鬆,此技術亦可應用在顏面神經麻痺患者。 周邊性顏面神經麻痺可能因感染、外傷、手術等原因造成,其中最常見的是貝爾氏麻痺,致病機轉尚未完全確定,可能和病毒感染、血管痙攣及免疫有關。病人在發病前常有感冒、失眠、壓力等現象,以致免疫失調,潛伏神經髓鞘中的病毒伺機感染顏面神經,使其麻痺而失去支配面部肌肉的功能。這類病患經過中西醫合診,約有9成可在3個月內恢復臉部的正常表情,療效相當良好。

【撰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中醫針灸科 李育臣主任、廖先胤醫師】

醫師門診時間

【誠心提醒您,本網站內容無法取代醫師的治療。如遇疾病問題,請您盡速就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