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

早期胃癌療效佳 出現警訊莫輕忽

研究顯示:吃太鹹將提高2倍胃癌率


罹患胃癌機率較高的3大族群

感染幽門螺旋桿菌

說起胃癌就不能不提到幽門螺旋桿菌這個可能造成胃癌的重要因子。研究顯示,幽門螺旋桿菌在臺灣的感染率為54.4%,也就是大約一半的人口都感染了幽門螺旋桿菌,男性感染率為53.7%,女性為55.2%,比例相當。幽門螺旋桿菌是經口傳染,若接觸到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唾液或餐具沾過的食物,或是消毒不完全的手術器械,都有機會被感染。一旦感染幽門螺旋桿菌,不但可能導致十二指腸潰瘍或胃潰瘍,日後也有引發胃癌之虞。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其實是很容易診斷及治療的。在診斷方面,可以透過非侵入性的檢查如偵測血液中幽門螺旋桿菌的IgG抗體、尿素呼氣試驗,或是侵入性的檢查如快速尿素酶試驗、用胃鏡採檢的胃組織黏膜做細菌培養或組織切片等來確診。在治療方面,可用質子幫浦抑制劑(如:Omeprazole、Lansoprazole)加上2-3種抗生素(Metronidazole、Amoxicillin或Clarithromycin)合併治療,療程約7-10天即可完成。
上述診斷極為方便,治療的效果也很好,總覺得胃部不適的民眾最好請腸胃科醫師做專業評估及檢測,若確定幽門螺旋桿菌是元凶,只要遵從醫囑服藥,便能成功「殺菌」。
 
長期抽菸、經常食用過鹹或保存過久的食物
過去的研究顯示,長期抽菸會增加1.5倍的胃癌風險,而經常食用醃漬品如鹹魚、肉乾,或是使用過多醬油的料理以及煙燻食物,胃癌發生率會提高2倍。另有少數研究顯示,吃過多牛肉、感染黃麴毒素的花生及油炸物,同樣會增加胃癌風險,而食用新鮮的魚類、蔬菜、水果,則有助於降低胃癌風險。
因此,大家日常三餐應以均衡飲食為主,盡量減少攝取加工食品以及過度烹調或調味的食品。
 
膽囊炎也會增加胃癌風險
筆者之前利用健保資料庫的統計研究發現,急性膽囊炎會增加腸胃道癌症發生的機率,其中胃癌的發生率更會因而提高2.7倍,可能的致癌機轉目前尚不清楚。此一研究顯示,急性膽囊炎患者若出現胃部不適的症狀,應就醫徹查原因。
 
胃癌的分類
胃癌是指胃部發生了癌症,又可分為原發性(胃部本身長出的)及轉移性(其他器官的癌症轉移至胃部)兩種。原發性胃癌最常見的是胃腺癌(占90-95%),另有胃淋巴癌(占1-5%)、胃腸道基質瘤(占2%),以及較少見的類癌、鱗狀上皮癌等。轉移性的胃癌可能來自乳癌、肺癌或腎臟癌。
 
胃癌會有哪些症狀?
早期胃癌約80%都沒有症狀,多在健康檢查時發現。胃癌最常見的症狀和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一樣,患者會腹痛,當發展至中期,常常因為腫瘤造成的出血而導致更嚴重的腹痛、解黑便,甚至胃穿孔。若腫瘤過大或是生長在幽門處,將造成幽門阻塞進而使食量減少或是出現無法進食等情況。其他常見的症狀包含體重減輕、噁心嘔吐、吞嚥困難等。民眾如果覺得腸胃不適又伴隨以上症狀,應尋求專業的診斷。
胃癌
  圖1:胃腺癌造成的胃潰瘍
 胃癌
圖2:胃腺癌造成的潰瘍合併出血(箭頭處)
 
胃鏡檢查能快速診斷胃癌
一般來說,如果民眾大於55歲並且伴隨消化不良等腸胃不適的現象,或是小於55歲但有下列「警示」症狀,包含體重減輕、反覆嘔吐、吞嚥困難、腸胃道出(如:吐血或解黑便、不明原因的貧血等),都建議做胃鏡檢查。
 
胃鏡檢查是最容易且能快速診斷有無胃癌的方法,在胃鏡檢查中如果發現不易癒合或易出血的潰瘍(圖1、圖2),可經由病理切片來判斷為惡性或良性。某些不適合做胃鏡的患者,例如食道狹窄、意識不清無法配合、嚴重心律不整、懷疑腸穿孔等,則可選擇以上消化道攝影、腹部電腦斷層等檢查方式來取代胃鏡。
腫瘤指標CEA、CA199,對偵測早期胃癌的敏感度不高,多用在胃癌的術後追蹤與監測癌症有無復發,所以切莫以為抽血檢查的癌症指數正常就可以放心喔!
 
早期胃癌可用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切除
早期胃癌可以使用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來切除腫瘤,亦可接受外科手術做半胃或全胃切除。早期胃癌經過妥善治療,5年存活率高達80-90%。值得一提的是,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雖能避免胃切除且預後良好,後遺症少,術後所需復原時間也短,可以早日恢復正常生活,然而能以此法切除的腫瘤僅限於早期胃癌,並且術前需要精確評估。
 
本院消化內科內視鏡團隊以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切除腫瘤的經驗豐富,有需要的患者可洽本科門診。至於晚期胃癌,以手術治療加上化療為主,5年存活率不到10%,因此民眾若有症狀必須儘快就醫,千萬不能拖。
 
醫師的叮嚀
胃癌是國人常見的癌症之一,它不是絕症,也並非無法預防。健康的飲食習慣、定期的健康檢查、正視身體的症狀、及早接受專業醫療,都是戰勝癌症應有的正確態度。癌症不可怕,可怕的是諱疾忌醫,坦然面對並配合醫療,是處理胃癌的最佳方式。
 
參考資料:
  1. Sleisenger and Fordtran's: Gastrointestinal and liver disease; 9th edition 2010
  2. 林肇堂:幽門螺旋桿菌之流行病學。台灣醫學2002;6:859-60
  3. Avital I et al. Philadelphia: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9th edition 2011
  4. Tsung-Yu Tsai, Medicine, August 2016 - Volume 95 - Issue 31 - p e4427
【撰文.圖/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消化系 主治醫師 蔡宗佑】
資料來源 : 中國醫訊 第170期

 

醫師門診時間

【誠心提醒您,本網站內容無法取代醫師的治療。如遇疾病問題,請您盡速就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