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

便秘

有天晚上楊伯伯忽然喊著肚子好痛、痛到受不了了,女兒趕緊把他帶到急診室,檢查之後才發現整個肚子裡都是糞便,醫生還說有些已經成了糞石了,追問之下才知道,楊伯伯排便不順已經很久了,常常一兩個禮拜才大一次… 

介紹

便秘是一個常見的問題,但它其實並非為一個疾病,而是一個症狀。而雖然便秘在老年人較為常見,但不可視它為正常老化的過程。 每個人排便的頻率都不一樣的,不是一定要一天一次才稱為正常排便。有些人一天排便兩次,有些人兩天排便一次,這都可稱為正常。那要怎麼樣算是有便秘呢?一般臨床上最常使用的定義為一週解便小於三次。另外,有解便困難、解不乾淨、需用力解便、糞便過硬、甚至需要用手指頭幫助清出肛門口的糞便,都可稱為有便秘的症狀。 便秘

臨床症狀

由於便秘是大腸功能或結構上出了問題,因此症狀多為腸胃道症狀。其實有許多人便秘但無症狀,也有些人嚴重到肛門出血或噁心嘔吐。常見的症狀有: 一週解便小於三次

  • 解便困難: 解不出來、解不乾淨、需用力解便
  • 糞便型態過粗或過硬
  • 感覺肛門口有阻塞
  • 解便時有疼痛感
  • 直腸肛門口出血
  • 腹脹
  • 噁心嘔吐
  • 腹痛
  • 下背痛

病因

便秘往往是多個問題共同造成的,但可以大致分為原發性與次發性便秘。

一、原發性便秘,可分為三類:

  1. 正常通過型(功能性)便秘: 排便頻率正常但解便困難。常因飲食攝取纖維不足、水分攝取過少、活動量不足、不良之排便習慣,所引起。
  2. 緩慢通過型便秘: 排便次數少。起因為腸子本身蠕動次數較少。
  3. 排出緩慢行便秘: 骨盆底或肛門拓約肌異常,常見於會陰手術後之患者或多產婦。

二、 次發性便秘 : 原則上與疾病或藥物有關:。

  1. 大腸肛門疾病/結構異常: 肛裂、肛門狹窄、痔瘡、大腸狹窄、阻塞性大腸腫瘤、直腸脫垂或膨出、腸躁症、發炎性大腸疾病。
  2. 內分泌或代謝疾病: 糖尿病、高血鈣、低血鉀、低血鎂、甲狀腺機能低下、副甲狀腺機能亢進、尿毒症。
  3. 神經系統疾病: 自主神經病變、腦血管疾病、巴金森氏症、脊隨損傷或腫瘤、多發性硬化症。
  4. 肌肉系統病變: 澱粉樣變性病、強質性肌肉失養症、硬皮病。
  5. 精神疾病: 憂鬱症、焦慮症、厭食症、身體化疾病、失智症。
  6. 藥物: 制酸劑(含鋁或鈣者)、抗膽鹼激素性藥物、抗痙攣藥物、抗組織胺藥物、抗巴金森氏症藥物、鈣離子通道阻斷劑、鈣片、利尿劑、鐵騎、非類固醇抗發炎藥、鴉片類止痛藥、止瀉劑、精神科用藥。

危險因子

老化本身不導致便秘的產生,但是老化所伴隨的多重疾病之發生與多重藥物的使用卻是便秘的危險因子。另外,咀嚼功能及味覺的退化,往往導致食物,尤其是膳食纖維與水分攝取不足。關節的退化與肌力的下降,甚至是本身帶有的其他疾病,都可能導致行動力下降,甚至是長期臥床。行動不便更可能進而造成不良的如廁習慣(如因無法去廁所,所以先憋著,久而久之就打亂正常排便反射)。以上問題都可能導致或加重便秘的情形。  

併發症

太粗或太硬的糞便可能會導致排出時肛裂、肛門出血,或者痔瘡的產生。而過多的糞便堆積在腸子內則可能造成腹痛、腹脹、噁心嘔吐、甚至胃口變差無法進食等不適。  

診斷及檢驗檢查

便秘的診斷是藉由臨床症狀搭配理學檢查,尤其是腹部與肛門直腸的檢查。當需要排除其他疾病時才會需要做相關的抽血與檢查。常見的檢驗檢查有;血球、血紅素、生化檢驗、甲狀腺功能、腹部X光、糞便檢查、直腸鏡、大腸鏡等等。  

治療方法

如便秘為次發性的,則治療原則為處理原本的疾病,或停止造成便秘的藥物。而治療原發性便秘最好的治療方式則為非藥物性治療,也就是飲食、運動以及排便習慣的改變。藥物應使用於處理急性且短暫得排便困難,或者保留到非藥物性治療沒有效果時之慢性便秘所使用。切記,對瀉劑過度依賴,也是加重便秘的原因之一。  

一、非藥物性治療

  1. 排便訓練: 盡量維持在固定時間解便的習慣,尤其在早上起床後或飯後15-30分鐘內。排便的場所要兼具舒適與隱密。解便困難時可將身體向前傾,糞便會較容易排出。記得要盡量減少對瀉劑的依賴,也不要常常抑制想排便的感覺,才不會影響排便反射。
  2. 飲食與水分: 膳食纖維的攝取可增加糞便的成形度,將水分吸入腸道,還可促進腸道蠕動,避免過硬的糞便堆積於腸道。常見的膳食纖維來源為蔬菜、水果、水果乾、根莖類、五榖類食物。每日的纖維攝取量建議為20-30公克。充足的纖維也要搭配足夠的水分。一般建議為1500-2000 c.c.的水分,但應該與醫生討論適合個人的飲水量。一天均衡的飲食可參考國民健康署的每日飲食指南。
  3. 增加活動量: 適度的運動可以增進腸胃蠕動。假如為長期使用輪椅或臥床者,也可藉由姿勢的移動、簡單的抬腿等運動,以及腹部按摩進腸蠕動。

二、藥物治療,可分為幾大類藥物,使用前宜尋求醫師的協助挑選適合之用藥:

  1. 容積性瀉劑: 作用類似食物中的膳食纖維,可以增加糞便的量以及抓取水分入腸道內,使糞便較為鬆軟、易排出,也可增加腸蠕動。使用時須增加水分攝取。
  2. 滲透性瀉劑: 利用滲透壓的差異,增加水份分泌入腸道。
  3. 刺激性瀉劑: 刺激腸道的神經叢,來增加腸蠕動。
  4. 糞便軟化劑: 增加水份分泌入腸道,同時幫助水份混入糞便中,達到軟便的效果。
  5. 灌腸劑: 用於清除大腸末端及直腸內塞住的糞便。
  6. 促腸蠕動劑: 刺激腸道的神經叢,來增加腸蠕動。
  7. 膽鹼藥物: 用於三環類抗憂鬱劑所引起之便秘。

預防

便秘的預防只要把握好幾個簡單的原則即可:

  1. 多攝取膳食纖維
  2. 多補充水分
  3. 多活動
  4. 保持良好的排便習慣
  5. 心情放輕鬆

什麼時候該尋求醫生的協助呢?

既然便秘似乎很常見、很普通,又往往可以靠自己生活習慣的改變而改善,那什麼時候才是需要尋求醫師協助得時候呢?

發現以下情形時,請記得要找醫師喔:

  1. 已經使用數週的飲食生活習慣或瀉劑改變卻不見症狀緩解
  2. 糞便有血
  3. 便秘與腹瀉交替發生
  4. 肛門疼痛
  5. 噁心嘔吐
  6. 嚴重的腹痛
  7. 細長如鉛筆般形狀的糞便
  8. 無法解釋也非刻意的體重減輕

延伸閱讀

良好的排便習慣跟健康的飲食息息相關,但一旦便秘上身,也不要忽略它可能是腸子真正生病的症狀。除了要健康生活預防疾病以外,還要懂得定期篩檢,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觀念。

一、    健康飲食

  1. 國民健康署每日飲食指南(手冊)
  2. 腸纖不足,病痛跟著來(上)
  3. 腸纖不足,病痛跟著來(下)

二、   大腸篩檢

  1. 採便管篩檢大腸癌_不痛、簡單、方便
  2. 定期檢查大腸癌腸保健康一世人-糞便潛血檢查後續確診衛教手冊

【撰文/中國醫藥大學樹設醫院 家庭醫學科 楊沛怡醫師 校閱/陳彥廷醫師】

醫師門診時間

【誠心提醒您,本網站內容無法取代醫師的治療。如遇疾病問題,請您盡速就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