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

跌倒

跌倒是老人罹病與死亡之重要原因

事故傷害是65 歲以上老人之第七大死因,研究發現65 歲以上的老人是跌倒死亡的最高危險群(51.0%)。跌倒者較非跌倒者更容易住院、住進護理之家、求醫,在日常生活活動功能(ADL)及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功能(IADL)方面均有較多的障礙,甚而死亡。研究指出:老人跌傷者約有42.3%需住院,即使出院後亦有37.0%需住入護理之家。老人常因服用多種藥物(尤其安眠藥或鎮定劑),而增加跌倒風險,因此必須注意用藥安全。隨地球暖化,WHO 將「老人族群」列為環境熱急症的高危險群之一,高溫時老人易暈厥;酷寒時老人易跌倒而發生髖骨骨折。

2003 年台灣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顯示:65~74歲、75 歲以上在過去一年曾經跌倒率,分別為15.5%、23.7%;2005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老人跌倒之標準化盛行率20.5%,女性老人跌倒風險大約是男性老人的1.5~2.0 倍,可能女性老人在室內的時間較長,且其下肢肌力較弱所致。2003 年謝啟瑞等研究:我國2000 年老人每十萬人口髖骨骨折發生率男性522.3;女性890.6。1997 年Norton 等發現老人髖骨骨折有96%以上係由跌倒所引起。而骨質疏鬆者(尤其更年期後之女性)其跌倒後骨折的風險也比較高;故,抗鬆與防跌政策應一併考量。

老人跌倒可經由多種介入方式預防(Gillespie, Gillespie, Robertson et al., 2007),以運動最普遍被證實具有降低跌倒風險的效果 (Gardner, Robertson & Campbell, 2000;Gregg, Pereira & Caspersen, 2000)。具有防跌效果的運動,大約可分成: 居家運動、群體有氧運動、肌力強化、平衡與行動力訓練、漸進阻力訓練,及太極拳等六種。不論單一運動介入,或與視力改善、環境改良等合併作多重介入,若能落實於社區(Campbell & Robertson, 2007),就可能降低跌倒風險及髖骨骨折發生率。

2005 年老人跌倒防制多重介入模式之發展與推廣結果發現:老人(於機構及社區)接受衛生教育及運動介入後,對於坐式體前彎、20 秒屈膝起立等身體功能檢測皆有改善。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老人健康促進計畫

醫師門診時間

【誠心提醒您,本網站內容無法取代醫師的治療。如遇疾病問題,請您盡速就醫】

相關文章